1936年,德国在莱茵区的惊人成功令世界局势发生了全面变化,这种变化影响了德国与大多数国家的关系,捷克斯洛伐克也不例外。
莱茵区的重新军事化就是德国向中欧和东南欧推进的明显预兆,西欧各国没有对德国做出强有力的反应,更加助长了希特勒嚣张的气焰。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重新估计了他们的处境:希特勒将先对奥地利采取行动,然后转向他们。
事态的发展证明这种估计既合乎逻辑又很准确。“1935年汉莱因赴英,使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数民族问题越出德捷两国范围,逐步走向国际化的范畴”,英国的态度使捷克斯洛伐克感到沮丧;尽管汉莱因一再强调其忠于布拉格政府,也难以消除贝奈斯等领导人的疑虑,他们担心德国的目的很可能会在民族自决口号的背后成功地掩盖起来。因此,或是出于回应英国政府的压力,或是出于安抚其境内的德意志人,捷克斯洛伐克越来越倾向于做出相应的让步。
1937年2月出台的“布拉格政策”规定:允许德意志人按比例参加捷克斯洛伐克的公共服务;在德意志人居住的地方以社会福利为目的发放公共开支,并用德意志人的合同取代政府合同;在德意志人居住区,德语将和捷克与一样成为官方语言。
这一政策是布拉格政府首次向德意志人做出的实质性妥协,没想到不但没有满足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关于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获得完全的自主权的要求,而且也让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更加崇拜希特勒以及感谢纳粹德国。在他们看来,布拉格的让步完全是建立在纳粹德国强大的基础上的。
与此同时,苏台德德意志人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因为德国在莱茵区的惊人成功使得苏台德地区倾向于纳粹的德意志人日益增加,而纳粹分子更倾向于加入德国,而非高度自治。尤其在1937年4月,布拉格否决了克洛德·汉莱因关于把苏台德地区建立成一个名义上隶属于捷克的国中之国的提议后更是如此。
其次,随着德国经济迅速复苏,捷克经济持续低迷,克洛德·汉莱因以及德意志人党在资金上越来越依赖德国资助,他在1936年的一次讲话中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这一点:“我宁可因为与德国合作而被憎恨也不愿意因为憎恨德国而得不到任何好处。”
最后,纳粹德国党卫队与希姆莱开始更多介入到德国对外事务中来,1936年,希姆莱完全控制“境外德意志人办公室”后,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完全纳粹化已经不可避免了。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