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后,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华北沦陷区有不少学生响应中共“到军队中去”“到战地服务团去”“到农村去”的号召,投身敌后抗战。南京大屠杀后,长沙临时大学积极参军,最后仅剩下千余学生,这些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口号,但他们之外,还是有不少大学生选择“隔岸观火”。
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有很多大学生认为“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加上那时候的国民政府并不鼓励大学生参军,所以军队里有文化的大学生很少。1941年11月,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曾说:“于是全部知识分子皆免服兵役,而实际征服兵役者,几全为贫弱无知之民。在(民国)三十二年三台学生未发动从军以前,抗战的六年中,所征一千余万兵员中曾无一个中学生之参加。”张群的说法虽不免夸张,但抗战初参军的大学生确实极少。
1943年10月,蒋介石下了一道紧急手令:为早日组成青年远征军,立即在全国征集10万知识青年,分批空运印度,接受美军现代化的训练。但蒋介石的急手令并未得到大学生的积极响应,报名的学生寥寥无几。因为那时候国共正发生冲突,大学生普遍认为应该调动胡宗南军队增援前线,征集大学生参军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
不少学生表示:中央不调西北军队,我们就坚决不从军。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不得不加大宣传力度,蒋介石也亲自出面鼓励青年学生参军。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后,媒体和政府进一步宣传知识青年从军的紧迫性,此后大学生才大量参军。
但大学生掀起参军高潮是在抗战末期,许多参军大学生未能真正走上抗日前线。以交通大学为例,1943年,有74名大学生响应蒋介石的号召参加海军,随后开始接受军事培训,时长为一个月。1943年5月,培训结束,这批大学生被分别派往英国和美国受训,到当年10月份,赴美受训的学生才正式进入美军海军军官学校。
豫湘桂战役后,知识分子掀起了参军高潮,参军的大学生逐渐增多。1945年,1000余名士兵赴美接舰,其中青年学生兵475名,交大学生占两成。5月进入美国海军学校受训,训练时长为一年。但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便正式宣布投降,离这批学生兵毕业还有大半年,他们都未能走上战场杀敌。
相比于身处后方的大学生,处在日占区的大学生则是另一番情景。一位上海大同大学的大学生在1944年时的日记记录了日占区的大学生活:有位严姓同学感慨,大学毕业要花千把块钱,要通宵跳舞,开party,还表示看不惯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女学生爱打扮,男学生抽香烟戴帽子歪戴,三言两语不和就要同人打架。完全没有因为家园沦陷而悲伤,更别提上前线抗日了。
由此观之,在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中,虽有不少大学生参军抗日,但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大学生参军的比例并不算高,真正走上抗日前线的大学生也不多,更有甚者,在沦陷区照样娱乐玩耍,并没有亡国之感,还有不少人甘愿做汉奸,为虎作伥。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